根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十三五”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要求,以及学校2019年工作要点,为充分发挥“创新强校工程”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提高“创新强校工程”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制定2019年度“创新强校工程”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2019年,是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升内涵建设质量,推进转型、转设发展的重要一年。“创新强校工程”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四重”建设(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大项目)为总体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进一步提升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强化重大教科研项目的培育与研究,加大重点平台的建设力度,推进产学研用深入合作,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工作任务
(一)体制机制改革
1.强化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建立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高校等协同育人、协同科研、协同管理的新机制,将科教融合、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
2.加强内部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贯彻学习《民办教育促进法》《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遵循学校章程、规范办学行为;健全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校。
3.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管理制度;修订完善称职评审改革制度;建立竞争有序、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事管理机制;大力引进青年博士和高层次人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能力。
4.加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坚持以推进新工科和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口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转型为引领,强化专业建设,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行业需求,稳步推进课程改革,打通一、二课堂,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研和科技开发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科研管理项目、经费使用、科研工作量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学术道德规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应用工作。
6.加强国际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建立和完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拓宽国际合作办学渠道,规范国际合作及学术交流办法,提升学校国际办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坚持“双师双能型”发展方向,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适应建设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需要的教师队伍,使广大教师树立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育理念,不断提高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实践实训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与引进的力度,逐步建立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转设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鼓励扶持政策,支持更多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带任务进修提高,为培育新的科研方向而进修、为开设新课程而进修。本学年度需引进和培养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20至30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断提升。
3.借助我校四类工作室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推动申报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申报教育厅、科技厅科研团队和科技计划项目奠定基础。
(三)人才培养工作
1.着力强化质量工程,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以新工科和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口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系列的高水平教研教改成果。新增省级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项目8项及以上,新增校级教研教改项目重点5项,一般项目10项。力争在省级教学成果奖方面有所突破。
2.着力加强校企合作及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增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3个,力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1个。
3.积极做好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和培育工作。
4.着力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启动校内专业认证评估体系,新增校级重点专业1至2个,校级优秀精品资源课程2-3门,力争获得省级重点专业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突破。
5.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开展教师教学系列培训,组织各类教学比赛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完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以“评”促“教”,提高教学质量。
6.完善我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深入推进我校本科毕业生设计(论文)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真刀实枪选题的占比,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7.大力推进双创学院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有机结合,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引进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鼓励教师工作团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双创”竞赛活动。
(四)学科与科研工作
1.加强学科建设。着力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电气工程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的建设和验收准备工作;做好新一轮省级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学科建设为支撑的工作思路,加大学术团队、学术基地、学术方向、学术成果建设的力度。
2.着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培育工作,新增校级重点科研项目5项、一般科研项目10项。新增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至2项、特色创新项目6项、青年人才项目6项,教育科研项目2项,力争在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的申报上取得突破。
3.重点加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完善研究人员构成,打造合理研究团队。整合现有科研力量,构建“1+2+5”的科研管理新机制;着力加强高层次课题申报,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扩大影响力。继续推动5个校级研究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成果产出率和成果转化落地。
4.定期开展全校性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全年学术讲座不少于20场。鼓励教师携论文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议,加大校内学术交流活动的力度,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5.持续推动与三峡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工作。逐步探索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机制,加强日常运行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定期交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
(五)社会服务工作
1.加大服务社会的力度和广度,主动将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着力抓好知识产权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鼓励师生申报专利,力争专利授权数量比去年有所增长。新增发明专利1至3项,新增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专利30项。
3.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互派交流学习的常规工作机制,定期委派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六)开放办学与国际合作交流工作
1.加大与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新增国外合作办学高校1至2所。
2.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逐步推进与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3.不断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新增合作办学单位1至3个。
三、工作经费
(一)经费使用来源。一是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二是学校配套经费;三是学校和教科研人员申请的各类纵横向项目经费;四是社会融资及企业赞助等。
(二)经费使用范围。一是体制机制改革主要用于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二是人才培养方面主要用于重点专业、优质课程及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项目研究;三是师资队伍主要用于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及教师进修访学;四是学科与科研工作主要用于重点学科和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各类科研项目研究;五是社会服务工作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教师科研人员服务行业企业等方面的工作;六是对外交流与开放办学主要用于校企合作,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工作。做到专款专用,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
四、工作措施
学校应加大对“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支持的力度。“创新强校工程”办公室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加强管理和督办落实,学校发展部、教学与学术事业部、学校事务工作部、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同频共振,共同推进“创新强校工程”深入发展。
创新强校工程办公室
2019年3月27日
广州理工学院 科研处 地址:办公地点:行政楼206
电话:020-39729572